高校毕业生倾向“慢就业”
发布人:吉晓芳老师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30日 阅读次数:2182
现象】“慢就业”群体逐渐扩大
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在忙忙碌碌的就业季,有这样一群毕业生,他们面对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时,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慢慢考虑就业选择,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慢就业”。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慢就业”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有研究显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
周六,云刚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自己的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在一年前,在他大学毕业半年多的时候,他并没有考研、考公务员、投简历、找工作,而是考察各种创业项目。
“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宁愿跟别人‘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让自己很痛苦。”云刚说,“我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所以能够支撑我有一个‘考察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利用半年多的“考察期”,云刚先后在广告公司、传媒机构工作过。“我尝试了一些感兴趣的工作,考察了市场行情,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明白了自己适合干什么。创业需要资本、人才、技术、管理,我现在的人脉关系和经营思维都是那时形成的。”去年年初,经过半年的考察,云刚与他人合伙创办了一家传媒制作公司。目前,云刚的公司正在传媒设计制作领域做尝试,专注设计视觉产品和运营公众号。
去年毕业后,玉佳明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在家里一直准备考研。“原来没有着急工作,想用考研来改变命运。”玉佳明说,身边选择“慢就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一部分人是考研族,如果一次不成功,还会考两次、三次,也有一部分人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进行创业前的准备。
还有人选择“慢就业”是害怕面对就业压力,认为前途渺茫而不愿就业。4年前,田甜考上了吉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成绩不错。但今年过了春节,田甜并没有像许多毕业生那样四处赶场应聘,而是窝在家里,想等一等再就业。这一做法,让家人着急。“不找工作,在家里待着,这不就是啃老吗?”田甜的父亲说。
【原因】选择“慢就业”为哪般
过去的70后、80后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有较大的经济压力,毕业后需要马上进入工作,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养活自己,才能实现买房、买车、结婚、旅游的愿望。而如今的90后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在父母的帮助下对于工作赚钱这件事显得不是那么急迫,所以慢慢找工作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毕业生“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其次是就业者“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就被工作所束缚,希望理性寻找人生发展方向,”;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还有一部分人是希望自己做一名自由职业者。
现在年轻人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遇不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他们宁可等待也不愿意屈就。并且如今的90后思想开放、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对于就业的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办公室里的朝九晚五,而希望接触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比如开网店、做微商、做自媒体、甚至当网红,都成为了一种正常的职业。
但是不可否认。“慢就业”也是部分高校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出现“慢就业”现象。多数“慢就业”的背后,是毕业生在困难面前没有选择的选择。
【分析】“慢就业”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薪资不再是许多“慢就业”毕业生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们希望未来有理想的工作,并愿意为此付出经济和时间成本。
孙帅,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硕士,2014年毕业后选择了“慢就业”。他说,毕业时不想到一个单位上班,想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毕业后他除了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外,还对北京、上海等地的基因测试项目进行了考察。今年初,孙帅回到石家庄,进行创业。“不能再等了,已经耽误了两三年,再这样下去时间成本太大了。”孙帅感叹,选择“慢就业”要对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做好心理准备。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观,“慢就业”现象引起了一些用人单位的关注。北京逸群工程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夏凌说,“慢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对被动就业、盲目就业的反思,由关注就业效率转向就业质量,体现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向理性化、多样化方向转变。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招聘中或许是一种优势。
然而,也有质疑者提出,“慢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慢就业’有逃避的因素,条件放低点儿,都能找到工作。”一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援朝说。
业内人士提醒,“慢就业”的成本太高,不要盲目选择“慢就业”,很多单位的校园招聘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参加,推迟就业会错过很多机会。毕业生要设定一个“慢就业”期限并且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职业理想早作规划,脚踏实地,做到未雨绸缪。
【观点】“慢就业”并非适合每一个年轻人
笔者身边也有不少“慢就业”者,其中不少还顶着名校光环。原因细分起来不外乎两种,其一是对于找到的工作岗位不满意,或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缺少目标,借“慢就业”之名逃避就业;其二则是感觉自身能力尚与就业预期有差距,借“慢就业”来了解社会,充实自己。
这两类人群,前者众而后者寡。有的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期待过高,当职场现实难以满足自己时,便加入“慢就业”大军以逃避。殊不知,任何工作最初都要从基层做起。学金融,想当银行家,要耐得住做柜员的枯燥;学临床,想做名医生,要忍得了规陪期间的辛苦。
慢就业并非适合每一个年轻人,即使是选择了“慢就业”,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职业目标,完成职业生涯的早期规划和知识能力储备。因为,“慢就业”的最终指向还是就业,采取“慢”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不是“拖着不就业”。
事实上,很多综合待遇较高的单位都会优先招收应届毕业生,一方面是由于当前人事管理机制所限,另一方面,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应届毕业生的职场经历是“一张白纸”,有利于培养。此外,很多专业技术较强的职业,对于任职年限有严格要求,比如医疗、法律等,延迟就业可能会使自己错过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获得相应资格的黄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