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良的职业素质
发布人:赵璇老师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30日 阅读次数:1647
十年,足够时间记录一段悲喜交加为梦想奔波的青春;十年,也足够时间将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磨练成为一名岗位技术能手。对于北重集团自控设备厂604车间班长王士良来说,经过十年的磨砺,他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致敬青春。
让问题成为“手下败将”。 王士良1982年出生,小时候,“见啥拆啥”这个爱好一度成为令他父母头疼的事儿。据他回忆,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就把家里跑运输货车的发动机拆了下来。“我想拆下来看看,重装的时候发现零件少了,我爸特无奈,只能买了零件回来让我再装起来。”王士良说。
初中毕业后,王士良考入了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后来,又转入机械制造与加工专业学习。上学的时候每年都有专业实习,师傅都爱带着他干,因为他爱琢磨,拆发动机,研究变速箱,找油路的毛病,他自己都能处理。
2003年,21岁的王士良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北重集团自控设备厂从事车工工作。也是这一年,工厂一下进来了4台数控车床。面对新式“武器”,王士良异常兴奋。“白天跟师傅在普床上学,晚上回去琢磨着编程,第二天早早来输入车床试着干。边干边摸索,一个月下来没挣几个钱,但很充实。”说起当时的情景,他深有感触。
一次,他手里的一批活连续干了几天都干不出来,“实在是想放弃。”但“不死心”的他问完本厂的师傅,又跑到其他分厂的师傅那里“取经”,回家还上网“问道”,就这样,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放弃很容易,但问题仍在那里,说不定又会相遇,不如解决了,让它成为你的‘手下败将’。”王士良说。
练就数控加工“真功夫”。王士良所在的分厂承担着公司液压件、电气件等加工任务,要求的精度非常高。而车工又是机加车间的龙头、核心,是车间的第一道工序,决定着车间任务的进度、质量。作为新一代车工,他练就了精湛的数控加工技术,车间许多关重件(加工规格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都由他来加工。
一次,某科研产品关重件又交到王士良的手中。可按照常规加工,很难保证零件的工艺性,且效率很难提高。几经琢磨,他决定改进传统加工方法,完善夹具,改短刀具,增加刀具宽度,经过试验,大大降低了零件的加工难度,确保了零件优质高效地完成。
如今,数控车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设备,一批批的数控设备先后进入,绿皮车床正在慢慢隐退。作为一个有心人,他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升级。
爱钻研的他,在应用数控设备编程时,又琢磨上了它们背后的“系统”,终于打通了设备的“任督二脉”。在某高新产品研制阶段,有一组件是内外锥面配合使用,加工难度很大,通过常规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零件在使用中总是难以保证工艺性能。他凭借对软件的充分理解,重新编制程序,重新刃磨刀具角度,改变切削进给量,终于加工出满意的产品,大大节省了后续的跑合时间,积累了锥面零件加工的宝贵经验。
就这样,他用了三年苦练技术,终于在2006年北重集团自控设备厂数控车工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此后,他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在2010年自治区“华中杯”数控车工技能大赛中一举折桂,并于当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的比赛,取得第17名的好成绩。去年,他夺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届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冠军,成了北重集团技能人才中的一颗新星。
“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
去年下半年,他所在的单位到了产出的关键期。就在这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在即,而且是首次设立数控车工项目,且决赛场地就设在自己平时工作的车床上,本土作战的王士良既紧张又兴奋。
作为车工夺冠的有力竞争者,他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培训,但他承担的科研产品又让他时时牵挂。于是,人们经常看到他跑回来指导徒弟一番,再跑回培训现场。“比赛固然重要,但单位的正常产出不能受到影响!”王士良说。
一天晚上,马上24点了,他接到车间副主任的电话:某产品加工“卡壳”。他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出了家门,一干就是一夜。第二天他又准时出现在培训现场。就这样持续了两周,科研产品终于被“抢”了出来。他说:“人生的竞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