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就业新闻>>阅读文章

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

发布人:葛立帅老师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阅读次数:2233

         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如何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强

    记者:近年来,虽然中央频频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就业,但现实中,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并不强烈。在您看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吴江: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就业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价值观存有偏差、服务基层意识薄弱。前者主要表现为认为在基层工作不体面,没前途;后者主要表现为对基层了解少,感情淡,甚至有抵触情绪等。客观方面主要包括基层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交通不便,硬件设施落后;用人单位管理不够规范,公平用人机制尚未建立;基层平台较低,发展空间有限等。

    记者:在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间,也存在着“下得去”以后“流不动”“出不来”的担心。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针对性解决办法?

    吴江:很多大学生不怕吃苦且思虑长远,他们希望通过年轻时在基层的工作,让自己接地气、长本领,以求实现更好的人生发展。因此,他们对如何“流得动”和“走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是必然的。

    要消除这一顾虑,基层用人单位应该在认真落实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长远职业发展,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待遇等方式让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得到实惠,让他们看到一个现实且公平的上升通道。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在给予用人单位足够自主权的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用人环境,同时加强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就业信息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手段,畅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让大学生“流得动”“出得来”。

    此外,在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性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时,政府要充分调研基层的真实需求情况,同时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益性岗位等能够向服务期满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数量,并根据“出口”情况确定“进口”宽窄,即确定“下得去”的大学生数量。同时鼓励基层就业大学生在基层增长才干,努力通过市场方式解决“流得动”和“出得来”问题,双管齐下使这些大学生想留干得好、想出出得来。

    提高人岗匹配度需深入调研

    记者:基层岗位数量有限,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单一,很多基层就业大学生专业知识难有用武之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困扰大学生的基层就业“干不好”的问题,您有何建议?

    吴江:这正是我刚才建议政府在引导大学生“下得去”前,要对基层真实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的原因所在。此外,希望接纳大学生的基层用人单位也应对自身情况进行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能够向大学生提供什么。

    不仅如此,有志于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也应在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的同时,对自身进行观察。要知道,新时代基层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品质和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更是有知识、思想、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是具有科技与信息推广、农村社会事业管理、村镇规划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基层,基层是否适合自己。

    有了上述调研和思考以及根据思考结果开展的理性行动,相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岗匹配度,有效减少专业知识“难有用武之地”现象。

    精准扶贫助推基层就业

    记者: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的广泛开展,是否也会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产生一些影响呢?

    吴江:大学生就业状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减速,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质量也整体略有下降,知识失业现象越发明显。这一背景再加上大城市房价高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执着于在“体制内”和大城市就业,主动到非公有制单位和基层就业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是推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外在压力,那么精准扶贫则是让大学生到基层的内在吸引力。精准扶贫要有“精准”的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精准扶贫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公共服务专业扶贫队伍、贫困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扶贫志愿者队伍在内。三类队伍尤其扶贫志愿者队伍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有热情,可以成为扶贫工作的“先锋队”“宣传员”;大学生善沟通,可以成为扶贫工作的“政策通”“联络员”。不仅如此,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以微博、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等为代表的微经济了解深刻。他们的加入,对于丰富扶贫形式,帮助扶贫对象借助信息化手段脱贫致富也将大有帮助。这些作用的发挥,不仅能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快速向前,在基层为大学生开辟更多岗位,还将使基层就业大学生热情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让他们在基层彰显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基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让市场成为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渠道

    记者: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频频出台各种鼓励性政策,您如何评价这些政策?在您看来,要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政府的作为空间在哪里?

    吴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连续出台鼓励性政策予以促进。尤其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从政策、资金等多个角度提出对策,破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了巨大作用,也构建了完善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促进工作制度保障。基于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狠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落实或者故意拖延落实的,要及时纠正,并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而提高政策落地率。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要真正构建起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我们要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尤其在中央要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当下,政府更应把关注点集中在健全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方面,解决好大学生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做好人事档案、人才集体户口免费管理服务工作,落实好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同时简化政策审批、办理流程和政策凭证,推行一站式办理、网上办理等服务,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享受政策提供便利。这样,不仅是对中央“放管服”要求的具体落实,对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的坚守,还是建立人力资源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


上一篇      下一篇